上次开车去舟山,经过那条跨海大桥的时候,我瞅着窗外灰蒙蒙的海面,心里忍不住琢磨:这宁波和舟山离得也太近了吧?导航显示就一脚油门的工夫,可行政区划愣是把它们划成了两个市。我扭头问副驾上的老舟山同事:“你们平常去宁波是不是就跟串门似的?” 他头也没抬:“买菜都去宁波批发市场,你说呢?” 车里一阵笑声,可这话听着总觉得藏着点什么。
一
浙江这地方确实挺神的,巴掌大的地界挤着十一个市,像个精打细算的掌柜,每寸土地都物尽其用。杭州、宁波这些地方名头响当当,可细看之下,总有些地方让人觉得“施展不开”。比如舟山,守着大海捧着金饭碗,可那点家底——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,百来万常住人口,像是被框住了手脚。去年在沈家门鱼市跟一个老渔民聊天,他指着远处忙碌的码头叹气:“货轮吨位越来越大,咱们这码头扩建来扩建去,总归是螺蛳壳里做道场。” 这话实在,舟山港口潜力谁看不出来?可要单打独斗,想真正变成国际物流枢纽,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口气。
反观宁波,家里真是阔绰。港口、制造、数字经济样样拿得出手,去年经济总量突破了1.6万亿,帮扶兄弟城市也从不含糊。但你说它没烦恼那是假的。我有个表弟在宁波高新区搞新材料研发,有次家族聚会,他灌了几杯黄酒后倒苦水:“姐啊,项目是好项目,可土地指标卡脖子啊!想扩个实验室都排不上号,急死个人!” 我当时就想,要是能把眼界放宽点就好了。假如啊,只是假如——宁波和舟山能合成一家,那画面会不会不一样?舟山那一串串珍珠般的岛屿,配上宁波产业升级的“大船”,高端制造的溢出效应有了落脚地,港口资源整合更是如虎添翼。这不就是网上常说的“1+1>2”?当然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牵涉太多,但光想想两地的历史渊源、方言习俗都那么近,就觉得这念头多少有点根基。
二
再来说说咱们省会杭州。西湖美吧?数字经济牛吧?可地盘实在太大了!1.6万平方公里,顶得上两个广州。我就有过切身感受。前年帮萧山一家文创公司跑临安那边的项目审批,大清早出门,高速上堵一个多小时,到了地方排队等文件,弄完天都擦黑了。回程路上司机师傅直摇头:“你说咱们杭州,从东头到西头,赶个集都像是出差。” 这管理半径确实有点吃力。
有时候瞎琢磨,西湖边喝咖啡的朋友,和淳安山里种山核桃的老乡,虽然都叫杭州人,但生活的重心、发展的需求能一样吗?网上也见过类似的讨论,不少人觉得,要是能把杭州西边富阳、桐庐、建德、淳安这些山水相依的地方,甚至再带上临近衢州的一部分,单独划拉出来组成个新的“生态型”城市,专注搞搞绿色经济、旅游休闲、特色农业,会不会更“对症下药”?那边的朋友也不用啥都往杭州主城区挤了。当然,这纯粹是茶余饭后的闲侃,真动起来牵一发动全身。不过想想桐庐的民宿老板不用再为个市级政策跑断腿,临安的笋干能更快贴上自家产地的标签,似乎又有点意思。
三
最后扯扯嘉兴。夹在沪杭两个巨头中间,位置金贵得像块风水宝地。我有大学同学是嘉兴人,在上海张江做芯片设计,典型的“双城记”。他总调侃自己是“长三角候鸟”:“高铁通勤是方便,可医保报销、孩子上学这些事儿,两头跑起来还是觉得‘隔’了一层。” 他这话挺有代表性。嘉兴自身实力不弱,五百多万人口,经济体量去年听说也过了七千亿,增长势头挺好。但邻居上海呢?能量是大,可土地资源也绷得快到极限了,扩无可扩。
于是就冒出个想法——假如,又是假如,嘉兴能跟上海在行政管理上探索更深度的融合(不是简单并入哈),比如像有些专家私下讨论的,搞个跨省域的特别合作区?上海那些急迫需要空间的前沿产业,高端制造也好、研发中试基地也罢,就近放到嘉兴这片早已血脉相连的土地上,规划、政策、公共服务都统一协调。上海突破了空间瓶颈,嘉兴则能真正借势跃升。我同学那样的“候鸟”说不定就能安稳落地,省去奔波之苦。这想法网上讨论不少,有人说可能打破行政壁垒太难,也有人觉得长三角一体化不就是往这个方向试水嘛?前景如何不知道,但总觉得值得大胆想想看。
尾声
这些念头,说到底都是对浙江未来发展路径的一种设想。宁波舟山能不能携手闯深海?杭州的“大块头”要不要合理“瘦身”?嘉兴在沪杭之间能否扮演更丝滑的“黏合剂”?每一条想深了,背后都是复杂的经济联系、文化认同和实实在在的民生。早上刷手机,还看到有新闻说国家层面强调要“审慎研究、科学论证”行政区划调整。这就对了!咱老百姓茶余饭后聊归聊,图个思路开阔,真要动,那必须是铁板钉钉的调研、科学周密的规划,还得问问千万浙江人愿不愿意。毕竟脚下的土地连着心,怎么摆弄,都得稳当才行啊。行了,就唠到这,回见!
富灯网-杭州股票配资开户-配资网址-配资炒股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